曹操终身不敢称帝,和荀彧背后的势力有何关联?
东汉末年的士人辅佐曹操的目的,是想借机兴复汉室。实际上,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与荀爽、荀昱反对宦官的立场是一致的。荀彧曾经说曹操曰:“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由此可见,荀彧想要兴复汉室,要曹操做周公一样的贤相,恢复汉室江山。很明显,这种态度是与曹操不能相容的,其矛盾到了一定的时候肯定是会爆发的。当曹操野心彰显时,荀彧便成了曹操的一个绊脚石。实际上,荀彧对曹操篡汉起了延缓作用,正如赵翼所说“彧不死,操尚未敢为此也”。荀彧的死,也“给曹操代汉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影响”,这也是曹操不敢称帝的重要原因。
荀彧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的态度,使得曹操认为荀彧不能成为辅佐曹丕的大臣而欲除之。曹丕称帝前很受士人支持,但在夺嫡之争时所主要倚仗的士人是寒士贾诩、吴质等人。曹氏家族中士族化最厉害的是曹植,他与士人交往颇多,而且有士者风。曹植是颇得士人的主流支持的,据史载,明确支持曹植的有弘农杨彪之子杨修、河内杨俊、颍川邯郸淳等,这里还补充一则材料,颍川名士杜根之孙、由荀彧举荐的杜袭也是支持曹植的。
《三国志·荀彧传》曰:“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这则史料虽不能明确肯定荀彧就是站在曹植一边,但是荀氏家族一直以来就有重孝的传统,如荀彧子等多以孝闻名,以此来看,作为荀彧嫡子的荀恽应当不会违背父亲的意愿,而采取与父亲相反的态度的。据记载,“曹植言论多忠于汉室时,以此触魏武之忌”反观荀彧之死,其直接原因就是反对曹操加九锡之议。由此可见,在对汉王朝的忠诚方面,荀彧与曹植的立场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荀彧在曹操阵营内声望之高无人能比,若曹操死,荀彧有成为权臣的资本,这当然也会为曹操所忌。按荀彧小曹操8岁,曹操为后事计,当会想到荀彧去世在自己之后的可能性。而荀彧立场即是反对曹操称帝,那么荀彧若在,曹操便欲为周文王而亦不可得。而曹丕之威望资质又无法与其父相比,故曹操在死前必须要为其扫清一切障碍。可以这样认为,就算没有荀彧反对曹操加九锡一事,荀彧最终也难免一死。荀彧之死,实乃为曹氏篡汉扫除了一个重要障碍,同时也为曹丕政权的巩固扫除了一个重大障碍。
二、荀彧之死对曹魏的影响
荀彧之死,为曹操扫除了一个重要的障碍,第二年便进位为魏公,在代汉自立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篡汉是荀彧死后曹操的基本动向。荀彧死后,曹操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的军事行动,其领土再也没有有效扩张,而把主要方向转向内部的稳定,诛杀士人中的异己者。虽然当时曹操集团已经统一北方,孙权与刘备势力的威胁已经不是很大,但毕竟天下还没有统一。荀彧死后,曹操与刘备、孙权势力之间发生的几次军事冲突,也没有取得像样的战果。曹操放弃统一的军事行动,其中之一是曹操在称公过程中遇到的荀彧事件等一系列事件中看到了反对的力量。“隐诛”荀彧是曹操为篡汉过程扫清道路的重要举措,也是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做出抉择的一种举措。
荀彧死后,曹操的主要方向转向对内控制,说明曹操的主要精力已经集中于为篡汉作准备,同时也是为曹丕的之路培植势力。对于士人群体来说,荀彧之死可能加深士人在内心深处和曹氏的隔阂,但现实的影响是促使他们与曹氏妥协。实际上荀彧之死可以看作是颍川士人集团转向的风向标。通过荀彧的死,士人中一部分有远见的选择同曹操曹丕合作,荀氏家族本身也是如此,荀彧以反对曹操进位魏公加九锡而被隐诛,数月以后,曹操假装三让魏公之封时,荀攸却成为劝进诸臣之首。
曹操也注意对其加以安抚,魏国建立之后,以荀攸为尚书令,为魏国文臣第一。对于曹操来说,他摒弃了颍川士人集团的领袖荀彧,但是没有士人集团的支持,其篡汉自立的道路也很难一帆风顺,因此他也急需修复同颍川集团的关系,这就促使他减缓篡汉自立的步骤,以安抚部分士人的情绪。除此之外,曹操在进位为魏公后,注意以地位和经济利益笼络士人,当然也有修复与士人关系的考虑。因此,在汉魏易代之际,既可以看到颍川士人集团与曹氏通力合作,也可以看到曹操和曹丕对士人进行的颇多妥协。
荀彧之死的无奈和无助,主要是因为士族没有真正掌握军权。这时的军权都握在有战功的谯沛武人手中,以荀彧为代表的士人群体作为谋士,只能进言献策而不能真正指挥。到了曹丕立国以后,以陈群为领袖的士人控制了朝中人事,但还是没有从实质上控制军队。陈群死后,司马懿成为士人领袖。司马懿曾多次带兵抵抗蜀国的进攻,这时的士人集团已经控制了相当的军队。通过高平陵之变,司马氏控制了政权。而士人集团对有重法轻儒倾向的曹魏,早已希望有士族代表能取而代之,于是晋之代魏就有了社会基础,所以成事较易。荀氏家族为司马氏立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动向成为了汉晋之际变局的一扇窗口。
参考文献:
《晋书》
《三国志》
《后汉书》
《三国史》
《世说新语》
《廿二史札记》
《资治通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