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与“南派”——两大盗墓派别
两汉时期,南北方墓葬仍持续着前代的差异,北方地区出现多墓室的墓葬,墓室之多有时可达十余个。南方地区则继续流行多个椁室的土坑墓,著名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便是多椁室土坑墓的典型代表。
进入南北朝,直至隋唐时代,墓葬形制变化的速度逐渐减慢。北方墓葬以土坑墓或土洞墓为主,形制多样,但总的来说都是长方形墓室前有一条墓道。南方墓葬则多为砖室墓。北方土墓、南方砖室墓的格局便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传承千年的。
宋代之后,南方继续流行砖室墓,北方则由于长期为少数民族统治,在墓葬形制方面显现了文化借鉴与交流,如契丹族、女真族的圆形砖室墓,蒙古族的秘葬等。
南北方墓葬文化的差异致使南北方盗墓者盗墓方法各有不同,经年累月,经验和技术不断成熟、固定、传承,最终形成南北方两大盗墓派别——“南派”与“北派”。
北派”盗墓者最显著的特点是他们所使用的工具。盗墓首先要做的是确定墓葬所在的具体位置。北方地区土质较黏,所以墓葬多为土墓,只有等级较高的大型墓葬为砖室墓或凿山为陵。针对北方土墓的特点,一种方便而又能快速、准确定位墓葬具体位置的工具应运而生,这就是“洛阳铲”。
“洛阳铲”是洛阳地区盗墓者惯用的一种寻找墓葬的工具。洛阳铲的端部用金属锻铸而成,截面呈月牙形状。使用时利用惯性将洛阳铲插入土中,再向上提起,铲头就能带出土来,根据洛阳铲带出的土,有经验的盗墓者就能判断此处是否有墓葬。
一般说来,有墓葬的地方,洛阳铲带出的土为五花土,没有墓葬之处的土为生土。盗墓者提着洛阳铲在墓地中四处勘探,最终确定墓地的精准位置。由于洛阳铲携带方便、用法简单,又能准确探测出墓葬所在,因此在中原、北方地区十分流行。可以说,洛阳铲是“北派”盗墓的象征。
利斧也是“北派”常用的工具之一,作开凿墓葬时用。尤其是对于汉代有“黄肠题凑”的大墓,利斧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除此之外,考古者在发掘墓葬时,经常能在先前被盗过的墓葬中发现凿、耜、镐、锹、镰刀等,这些都是“北派”盗墓者偷坟掘墓得心应手的工具。
北方墓葬的盗洞一般开在墓顶正中,盗洞直径在0.4米至0.7米之间,因此锋利的工具对于“北派”盗墓者来说必不可少。无论是寻找墓葬,还是发掘墓葬,“北派”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只是单纯依靠工具锋锐,所以我们将“北派”盗墓称为“粗放型”。
与北派盗墓者相比,“南派”的绝活是寻找墓葬。在寻找古墓的过程中,南派盗墓者运用各种技术与先人传承下来的经验,可谓是精耕细作的“集约型”。“南派”以今天的长沙地区为中心。由于南方地形复杂,墓葬埋藏的地理环境多样化,致使墓葬所处环境各有不同,寻找起来相对困难,而南方墓葬多以坚硬的青砖作为建造材料,也使得北派中的洛阳铲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南派盗墓的重点和难点便在于如何寻找深藏地下的砖室古墓。有人形象地用中医诊疗的步骤形容南派盗墓技术过程,即望、闻、问、切。
望,就是看风水。墓葬选址都是依风水而定,一般所谓的风水宝地、荫庇子孙之所,如依山面水之处,必然也是墓葬聚集之地,而且根据风水,还可以判断墓地的大小。除了风水,墓葬周围的草木,甚至泥土,对于南派盗墓者来说,也可传达重要信息。
闻,就是闻气味,依气味的不同来分辨墓葬的有无。这听起来似乎玄之又玄的方法,却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历代墓葬的填土、墓葬填充物不同,因此墓葬可以散发不同的味道,如秦汉时期墓葬中常常灌注水银、随葬朱砂防腐,而唐宋之后墓葬外侧习惯涂抹青膏泥。这些特殊物质所散发出的气味也许一般人难以察觉,可那些世代以盗墓为生的盗墓者却能敏锐地辨别这些气味,从而进一步精确定位墓葬所在地。
问,即与当地老乡攀谈,历史、传说、地名、古迹等无一不透露着遗迹的信息。即使在今天的考古调查发掘之中,古地名、古传说仍然是有价值的。比如说,有的村庄以“窑”命名,那么就要注意方圆百里是否有过烧窑遗址的存留。而地名中有“王坟”二字的,其地多半有大型墓葬。
切,为根据土层来判断墓葬的年代和大小,一般的做法是用工具在地表打几个洞,通过洞来判断墓葬具体方向、大小,然后顺着洞在墓中棺材里摸死者身上的物品。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断物品的价值大小。
“望闻问切”也就与寻龙点穴如出一辙了。古人说:三年寻龙,十年点穴。意思就是说,学会寻龙脉要很长的时间,但要懂得点穴,并且点得准则难上加难,甚至须要用“十年”时间。但是,若没正确方法,就是用百年时间,也不能够点中风水穴心聚气的真点,这样一来,寻龙的功夫也白费了。准确地点正穴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初学者来说如此,就是久年经验老手,也常常点错点偏。
清人徐珂在其汇编的清代各种掌故、笔记、传闻的《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一个名叫焦四的广州盗墓贼神乎其神的判断墓地的技巧。焦四聚集了数十个同伙,四处盗掘古墓,他们盗墓之所以百发百中,是因为焦四有一手绝活,他能靠听雨、听风、听雷、观草色、观泥痕等方式判断墓葬所在。一天,焦四和其他盗墓贼到郊外寻找墓葬。
当时是正午,天空却电闪雷鸣。焦四赶紧让手下人分散开来,到不同的方位观察雷雨闪电,并记住特征,回来向他汇报。焦四则站在高处观望,过了一会,雨停了,有一个人回来报告说,打雷的时候,他觉得脚下有浮动,而且地下还有回声。
焦四兴奋地说:“那里就有古墓。”盗墓贼们赶过去挖掘,果然下边有一座大墓。很显然,这个故事中焦四一伙运用了南派盗墓中的“望”和“切”。南派盗墓者们多是依靠技术寻找墓葬所在,这些技术往往都有科学依据,并非无稽之谈。
无论“北派”还是“南派”,都因地制宜地将盗墓技术推向各自的高峰,当然同时也为文明传承带来一波波厄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