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01:18:59 德国世界杯预选赛

杜贵晨 |古典臆说(4):“ 买 椟 还 珠 ”说

“ 买 椟 还 珠 ”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楚人去郑国卖珍珠,盛以木兰之柜,熏以桂椒之香,缀以珠玉之宝,饰以玫瑰(美玉),辑(连缀)以翡翠,把盛珠之椟做得华贵无比。结果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韩非感叹曰:“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卖)珠也。”这就是著名的“买椟还珠”故事。

《韩非子》用以说明“以文害用”即只重表面言辞不重实际的害处,后代则以讽喻世人不要舍本逐末,取舍失当,诚为有理。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岂不直接是一个商品包装的问题,即商品包装价值超过其实际价值,结果卖了包装,商品本身却卖不出去,这生意不是做得很蠢吗?

然而不然,试为一说。“买椟还珠”,从楚人卖珠的目标来说确实是落空了,即“未可谓善鬻珠也”;可是郑人“买其椟”仍是要付款的,楚人并不空手而归,生意无亏,“此可谓善卖椟也”。

而经商谋利,“善卖椟”又何尝逊于“善鬻珠”?

《韩非子》封面

展开全文

如果楚人因此知道郑人喜欢“木兰之柜,熏以桂椒”云云之椟,并不固守其“鬻珠”的本行,由做“鬻珠”生意改为“卖椟”,又何尝不是经营之道?

所以,从生意的观点看,“买椟还珠”并不表明楚人有何等大的失误,充其量歪打正着。

倘楚人由此看出和抓住商机,说不定成卖椟的大亨。世上少了一个“鬻珠”的蠢商,多了一个“卖椟”的良贾,也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买椟还珠”的失误只在具体目标有所偏离,而最终并非不合于经商的目的。

所以《韩非子》用以说明只重言辞不重实际的害处,并不甚妥贴。倒是同篇的另一个故事,更能说明韩非的道理: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随从)衣文(盛妆)之媵(妾)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这才真正是“以文害用”了。

世上好为表面文章、舍本逐末者,真要小心误了自己的“女儿”,乃至“卿家性命”。如綦江虹桥垮塌的惨剧,就有这方面的教训。

本文作者 杜贵晨 教授

文章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本文获作者授权发表,原文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年6 月1日第7版《文艺副刊》,后收入《杜贵晨文集》第一辑,转发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于电信公网IP的问题
Nginx 教程(详细)
top